找到相关内容6879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僧侣自我转化经验及其自我观之叙事研究

    研究所硕士论文。   简晋龙(民92)。自我建构与主观幸福感︰自尊与相融和谐的角色。政治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罗佳芬(民90)。国小儿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利社会行为之相关研究。...

    陈佩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1080928.html
  • 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

    死后天国的乐园生活,从而以冷漠态度对待人生及其社会现实。而道教却无比的热爱生命,直接否定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有尽早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乐。道教这一内涵特质所体现的是,重人生,乐...

    赖功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92081413.html
  • 高原雄鹰一慈成加参上师弘法利生侧记

    ,已有2500多年用的悠久历史,现在已普及全世界,正在为人类幸福美好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利益。佛教是科学的宗教,它掦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和实相,让众生从痛苦的轮回苦海中解脱出来,并实现清净慈悲有理智的人生,...

    金连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25181617.html
  • 大圆满法加行 寿命无常(1)

    一切都有一定的帮助。学佛了,修行了,身体一定能健康,会越来越健康。学佛了,修行了,精神一定会活泼,会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一定能有帮助啊!让自己健康起来,让自己的精神活泼起来。按佛法来讲,能让自己...

    达真堪布 开示

    |无常|道次第|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5/21001681682.html
  • 信仰如无法制,精神必定走私

    人们感到彷佛在探索新奇的、或者一直被列为禁忌的信仰及其表达方式。所以,信仰的特性就是它含蓄地强调个人平安、幸福,而不是神学、哲学的正当性;它的渴求是一种对仪式和神话的追求,而非个人与体制宗教或宗教集团...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593482661.html
  • 六世班禅和三世章嘉影堂考实

    这里无所不有”的程度。《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18]记:“天神大皇帝为了增盛佛教和众生的幸福,历年不断地修建了不可思议的众多佛殿和身语意三依所(经、像、塔),这些寺院中,都建立了僧伽,他们有的学习...

    王子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154082832.html
  • 谈心说识(三):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

    优秀的心理是慢过慢,增上慢就是对於不了解的道理也装成一副已成竹在握了然於胸的一种虚荣的心态。人生的幸福与否并不在於才智的优劣,而是取决於身处顺逆诸境中所抱持的心态为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完整的一个人生,...

    释依昱

    |唯识|谈心说识|自私|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0045983353.html
  • 南朝佛寺遗产概说

    要求也更为严格,更加丰富多彩,以至于既产生了一定的造像法规模式,又有变形、夸张或民族化的区域风格。历史上的许多佛教造像艺术作品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爱,批判假、恶、丑、恨,对幸福、圆融、和谐、宽容,对...

    贺云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504384076.html
  • 巨赞法师书信摘录

    句。)抗战至今日尚有这许多魔障,可胜浩叹。然挣扎出一自由幸福之国家,譬之修成金刚不坏之身,悟出仁慧至尽之理,愈达成功,愈多波折,殆为必然。今者整个形势实为至险,我内外危机,实尚未突破,亦有人以为此非吾...我们安定了。读了《现代佛学》,我们定了四个课程:(一)以劳动生产为基础;(二)以《现代佛学》为学习指南;(三)以勤修净业为正行:(四)以坚持净戒为根本。我们就以这四个课程向前迈进,以迎接光明幸福的社会...

    巨赞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522284136.html
  • 《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

    佛学在六朝时期的复杂情形。魏晋南北朝士大夫既把审美创作看作“发泄幽情”、“导达意气”的精神寄托,又把佛教视为解脱烦恼、求得来世幸福的天国幻想,审美与佛理,都是他们排遣人生忧嗟的精神宣叙。唐代道宣编的《广...

    袁济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374984203.html